▲點擊收聽音頻
1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工作之余,我喜歡宅在家里刷劇、看書、寫文。先生卻喜歡戶外活動,徒步、騎車、會朋友,一刻都不愿在家里多待。
我覺得平常工作已經(jīng)夠累了,休息就該待在家里養(yǎng)精蓄銳,先生卻認為窩在家里純屬浪費光陰,我倆為此產(chǎn)生不少矛盾。
雖然先生每次外出都會事先征求我的意見,希望我一起去。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,所以也不愿意妥協(xié)。哪怕某次違心同意,心里都窩著一股無名火。過后某一刻,總會毫無征兆地爆發(fā)出來。
先生認為我無理取鬧,我也滿腹委屈。
心態(tài)的轉(zhuǎn)變源自我讀到榮格的《心理類型》這本書。
書中講到:“心理傾向不同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不一樣,外傾者需要從外部世界與人交往獲取能量,內(nèi)傾者需要從自我的內(nèi)部世界中獨處才能恢復能量。”
我豁然開朗。原來,我和先生都在無意識地尋求能量平衡,由于心理傾向不同,自洽形式自然就不同。
并不是我們不在乎對方,相反,我們非常希望對方能夠體驗我們認為“對”的方式,這恰恰是我們在意對方的表現(xiàn),只不過一番好意并不適合對方而已。
我釋然了,開始尋找折中的相處模式。與先生外出時,帶上書或手提電腦,想看書寫文也不耽誤。這樣可以一邊陪著他,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意外的是,在參與各種戶外活動的過程中,我不僅收集到許多一手寫作素材,一直很差的睡眠狀態(tài)也因為徒步得到了很大改善。
當我放下執(zhí)拗,先生反而因為得到成全而更加顧及我的感受,也樂意抽時間陪我度過一些安靜的時光。
我們的生活不再因為非左即右的選擇而劍拔弩張。
2
生活中的許多矛盾,起源于“我希望”。
希望伴侶和我們步調(diào)一致,夫唱婦隨;希望朋友與我們共情,嬉笑怒罵同頻;希望孩子按我們的規(guī)劃選校、擇業(yè)、擇偶……
一旦事與愿違,我們便會滋生出“改變他人”的想法,以求事情的發(fā)展符合自己的期待。只是,每個人的認知、閱歷、性格等不盡相同,又怎能強求一致?
最明智的做法,是尊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,允許每個人成為他自己。
試圖改變別人大多徒勞無功,還可能形成反作用,讓關(guān)系在對抗中惡化。哪怕對方被迫改變,內(nèi)心也會積攢憋屈或不滿,保不準什么時候就會突然爆發(fā),傷己及人。
細細想來,有些改變并不必要。
就像我和先生,我們在閑暇時光的處理方式上本無對錯之分,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我們迫切地想要改變對方,對彼此產(chǎn)生了不切實際的期待。真正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時候,不改變對方也可以融洽相處。
尊重別人的“自我”,是幸福生活的必修課。
你有你的原則,我有我的底線,沒有誰必須滿足誰的意愿。不執(zhí)著于讓他人做出改變,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。
3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,旁人縱有不同的觀點,也無法強行篡改。
小溪有自己的寧靜,河流有自己的激情;月亮有自己的溫婉,太陽有自己的熱烈;小草有自己的柔美,鮮花有自己的嬌艷……
不一樣的視角有不一樣的美,世界因為豐富而多姿多彩。
生活也是如此。不必執(zhí)著于是非對錯,因為每個人眼里都有不一樣的風景。
當孩子質(zhì)疑我們的想法時,伴侶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,朋友與我們有分歧時……試著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,某些無法理解的事情或許也合情合理。
接納個體之間的不同,讓自己跳脫出“必須如此”的偏執(zhí),或許我們就能發(fā)現(xiàn):孩子某刻的逆反,正是他們走向獨立的宣言;伴侶的某些言行,也在傳遞著他的訴求;朋友不一樣的意見,可以幫助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了解自己……
當我們不再執(zhí)意改變別人,許多看似“無解”的難題也會變得“有解”。不切實際的期待少了,失望與摩擦也就少了。
一念放下,萬般自在。這一切看似是在成全別人,其實最終成全的還是自己。
(作者 飛絮 來源 貓姐能量圈微信公號 主播 王嘉瑩 制作 王宜謙)
(黃河評論信箱:zghhpl@163.com)
標簽:
要文